第121章 李校长和杨军捉膝长谈

他把抽剩下的烟屁股按熄在烟灰缸里,这才对杨军说:

“我早就知道孙启民不是王实秋的对手,启民这个人工作有能力,但人老实,做事讲原则。而那个王实秋就不一样了,他工于心计,爱玩阴的,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靠阴谋诡计上去了,把踏踏实实工作的孙启明被整了下来。王实秋现在上面有人替他说话,要整倒他确实有点儿难,不过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可以让农垦部查王实秋的作风问题,查他的经济问题,从这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这样,王实秋就会原形毕露。我和王实秋共事的时间不长,当年他和孙启民带领27连,就在我任司令员合松江省垦荒,孙启民当时任27连的连长,王实秋当时任27连的指导员,他和孙启民两个人搭档,从连干到营,从营干到团,最后一直干到师。磕磕绊绊十几年。孙启民还是被王实秋给捣鼓下去了。王实秋这个人很阴,会揣摩领导的心思,在政治上会跟风,他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娶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因此很受某些领导的赏识。虽然王实秋的业务不扎实精通,最后还是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不过王实秋也有他的软肋,他这个人很贪,对国家的财产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六五年任农三团政治部主任。他伙同三团的财务科长,把国家补贴给三团退伍军人安置费窃为己有,事情败露后,王思秋上面有人说话,把罪责全部推给了那位倒霉的财务科长,结果财务科长被一撸到底,最后被下放到了北大荒最艰苦的地区二道河军马场养马去了。王实秋这个家伙的生活作风也很糜烂,它表面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一身打了补丁的旧军装常年不离身,身上常带着三样东西,笔记本、钢笔和毛主席语录。走到那里口号不离嘴,暗地里却干了不少违法乱纪的事。

农三师有好几位女知青,被他长期霸占着,他的那个农村小脚妻子和他只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也就是他的个摆设,是他传宗接代的工具”。

李重民作为生产建设兵团的高级干部,这还是第一次坐在这儿和一个基层干部促膝长谈。之所以谈的这么多这么细,他有他的考虑。农七师的师长孙启民在危难的时刻给他来信,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孙启民度过这个难关。

现在孙启名来信求他,向有关部门领导反映农7师的问题,他不能不管。

刚才看完孙启民写给他的信,他已经想好了,过几天去北京开会,他准备找一下农垦部的有关领导,向农垦部的领导反映农7师的问题。

把孙启民的信交上去。另外,孙启民在信中也提到了这个送信的知青杨军。

孙启民的意思是,农7师需要杨军这样有胆识、作风正派、敢于担当的青年干部,希望杨军在干部学校毕业后,李重民还把他分配回农7师并委以重任。

别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李仲民还是有的。

干部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往哪儿分配?干部学校就能做主,校长李重民就能做主。

想到这儿,孙启民和蔼的和杨军说:

“杨军,孙师长的信我会慎重考虑的,你们农7师的问题,我也会向有关部门反映的。我知道你现在是干部学校53班的班长。还是53班的党总支书记,你是管干部的干部,平时一定要以身作则,起个好的带头作用,争取把53班打造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等你干部学校毕业以后,我准备还让你回农7师工作。这也是孙启民师长的建议。凭你的智慧和胆识,就能有效的抵制王实秋等人的犯罪活动。

杨军很感谢李重民校长作为一位党的高级干部,如此平易近人的和他这样一个小知青谈问题。

他站起身来激动的对李重民说:

“老校长,你放心,我一定在干部学校读书期间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干部学校起到标杆带头作用,向农7师向新海湖干部学校交个满意的答卷”。

李重民拍了拍杨军的肩,满意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