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上面要求我们党建和业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果工作中取得了什么亮点,就可以从“党建+业务”的角度去切入,寻找素材,从而写出有内容的通讯类文稿。
稿子并不难写。李红民挖掘了他们东山乡“三农”发展的一些亮点做法,又找乡组织员孟小游要了一些组织工作方面的素材,然后与基层党建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2000多字洋洋洒洒的文稿就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找投稿的平台,李红民在这方面没有经验,也没有做过多了解,就直接往《富东日报》、《华裕日报》等媒体的编辑邮箱里面投。
投稿前他觉得信心满满的,想着编辑应该会采用,但稿子投去以后犹如石沉大海一般,迟迟不见动静。一连等了几天,依然没有消息。他知道自己写的稿子不会再被采用了。
就在难过之际,忽然想到一个人——华裕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潘琴,之前他参加富东省诗词大会夺冠时,潘琴来东山乡采访过他。
李红民拿起电话给她拨了过去,很快就接通了。
“喂!李主任,好久不见,有何指教?”潘琴甜津津地说。
李红民先和她寒暄道:“潘姐,上次你对我做的那个专访,实在是做得太好了,在电视上,我感觉自己是那么的伟岸,那么的充满正能量,一下子把我在紫丘县的知名度就拉起来了。今天我又找出来重新看了一遍,还是觉得很棒,所以就给您打个电话,表示一下感谢!”
“呵呵,”潘琴笑道:“应该是我感谢你才对,感谢你给我这次采访的机会,而且那天还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你什么时候来市里面给我说一声,我请你吃饭。”
暖场做得差不多了,李红民接过她的话头道:“潘姐,吃饭暂时就不用了,不过眼下我遇到个困难,想请您帮帮忙。”
“哦!你说,能帮得上忙的,我全力以赴。”
李红民把投稿被拒的过程给潘琴说了一遍,并问她在省报或者市报有没有熟人。
她听完后竟呵呵笑起来道:“你以为向报社投稿,稿子写得好就行呀!现在向报社投稿,他们象征性地给你一点稿费,但你却要给他们大额的版面费,特别像你这种大篇幅的稿子,报社花那么大的版面来给你们做宣传报道,是要收费的,而且头版一个价,二版三版又是一个价,反正价格越往前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