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白银的价值体系

“只是不知道朝中百官都想不出来的计策,陈兄弟能不能想出来?”

陈羽听着朱棣接二连三的夸赞,很是满意的笑道:

“那是!其他方面我不敢说,就拿朝中那帮朝臣在重大国策与眼界上,在我眼中都不过尔尔。”

“既然老朱你这么诚心发问,那么我就回答一下吧,让你看看咱脑子里是有真家伙的。”

郑和看着朱棣对着陈羽鼓吹的场面,他吸了吸鼻子。

这差距咋这么大呢?

自古以来最受宠的臣子,恐怕也没有陈羽这样的待遇。

郑和是姚广孝的弟子,他可是知道自己老师发起火来,可是敢直接掀朱棣棋盘的存在。

看着陈羽这个样子,如果以后有朝一日步入朝堂,那么恐怕比姚广孝在朝中的地位还要夸张。

陈羽顿了顿,说道:

“这其实很简单,目前大明宝钞主要基于朝廷信誉发行,信誉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拿出一点让广大民众都接受的实物,用来对标宝钞的价值,就比如真金白银!”

陈羽看着老朱眼中的疑惑,继续解释道:

“目前大明是只能由朝廷用手中的宝钞,来单方面兑换民间的真金白银;我说的对标不是单方向,而是双向的,百姓也可以用手中的宝钞来兑换朝廷的真金白银。”

大明宝钞是洪武时期发行的纸币,在它之前,虽然宋朝和元朝也有纸币的发行,但与洪武时期的大明宝钞有着明显的不同,大明宝钞显然是划时代的尝试,洪武帝试图构建以纸币为主导的货币体系的重要工具。

大明放眼世界,不光国力排名第一,就连货币制度演变的理念也最为先进。

然而大明宝钞这场雄心勃勃的尝试,最终变成了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而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相应的准备金,宝钞的价值不断下滑,物价飙升,经济陷入困境。

永乐时期更是雪上加霜,滥发宝钞导致贬值迅速加剧。

明朝后期的“倒钞法”更是火上浇油,人们为了兑换新钞,还要支付额外的费用,使得旧钞堆积如山,宝钞信誉彻底瓦解。

洪武帝与永乐帝在军事方面那是当之无愧的卓越,但在金融智慧上却欠缺明显。

因为他们并不懂得经济规律的力量,无法被行政命所左右。

这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