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失败之后,也看开了。
双手潇洒地往身后一背,整个人身上的癫狂气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
“既然老衲输了,那么这三板斧就由老衲来挥动吧,也算愿赌服输。”
朱棣听着姚广孝再次认输,嘴角忍不住抽了抽,真担心这老和尚去江浙地区的时候突然发疯。
袁珙看见朱棣的顾虑,在一旁附和道:“陛下,这件事情老朽愿一同前往。”
朱棣听后点了点头:“那就有劳二位了。”
……
夜幕沉沉,正殿内唯有几支蜡烛,散发着光芒。
朱棣与袁珙二人走后,姚广孝又在正殿之中思考起来。
突然他面容狰狞,嘴中不停的喃喃道:
“差一点,就差一点!”
事实上,
姚广孝放眼整个历史,其本身所具备的智慧与思想都已经几乎达到了顶端,可是受限于历史局限性看到的东西始终有限。
如今在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缴粮三板斧下,姚广孝开始将其中的人性提炼出来,想借此帮助自己悟道超脱。
其实像农耕技术的变革,属于明面上的,姚广孝能够看到。
但更深层次的思想解放,很难看清。
奴隶制向封建社会递进的过程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
儒、法、道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播,促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第一次跨时代的改变。
在奴隶社会,文化教育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而随着诸子百家的出现,私学兴起,如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教育垄断。
在教育普及扩大之后,神权思想式微,阶层观念的开始深入人心,这才在后期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改革。
…
烛火摇曳不定,似是不堪重负,随时都可能熄灭,那昏黄的光晕,将姚广孝的身影拉得扭曲而又模糊。
陈羽所阐述的‘平等’理念,冲击着他的思想枷锁。
姚广孝的神情在烛火的映照下,时而迷茫,时而坚定,内心的挣扎清晰可见。
此时,
殿门不知何时被一阵夜风吹开,皎洁的月光倾洒而入,与殿内的烛火交织在一起。
姚广孝缓缓抬起头,背后是浩瀚无垠的夜空,繁星闪烁。
“老衲我看到了,老衲我悟了,平等原来是这样的平等!”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几分癫狂,在空旷的正殿中回荡。
“人人生而平等!”
那声音里满是解脱后的畅快,他仿佛看透了历史长河,迎来了思想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