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种粮食酿酒,李九章一百二十个支持啊,于是手一挥,这块地都是赤腰瑶寨的了。
你愿意开垦多少就开垦多少,要是开垦一百亩,县衙那边就记上三十亩,来年按照三十亩赋税。
这手一挥,这块土地就属于赤腰瑶寨了,让沈云峰惊呆了。
这么随便,在后世,要征地,跑断腿,说干嘴事小,有的地方还打架的都有。
原来,清朝大部分地方不缺土地,雍正以后按田亩收税不按人丁收税之后,人口大幅增长,才让一些地方土地有些紧缺。
像防城县这样因为迁海令导致人口下降的地方,土地根本不紧缺。
人们口粮短缺不是因为土地的原因,而是人力耕种技术、种子还有工具跟不上。
对大部分穷苦的佃农来说,情愿耕种地主的土地。
对他们来说,没农具、没牲畜、没种子,开的荒地种出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还不如佃地主的熟地来种植。所以人们根本没有开垦土地的积极性。
清朝开国初期,为了恢复明末遭受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承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并在一定年限内免于升科,这种鼓励垦荒的政策一直延续到乾隆时期。
雍正五年,清朝还发布命令同意关外开垦:“将见在寄居民人与种地民人,查明姓名、籍贯,造册咨查各本籍,仍令各省州县官,将所有出口种地民人记档,以备日后查对。嗣后再有出口种地之人,俱着该同知一面安插,一面移咨本籍,查无过犯逃遁等情,准其居住,耕种年终,造册报部”。
但人口与土地要有适合的比例,还有生产工具相配套,而土地产出又影响人口的增减。
最终,单位土地产出能力最终决定了人口,人口又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开垦。
所以,李九章这么豪气,既是有政策支持,而且田亩增加就是意味着赋税可以增加,那就是政绩。
又有政绩又能谋私利,李九章何乐而不为。这么容易,让沈云峰准备的许多说辞都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