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样十万火急的危局下,彭城侯也没忘记维持住大军的后勤补给,让二十万大军能够保存士气,他是何等的才能呀。
彭城侯不是没了耐性,而是没了时间。
同上皇的斗争持续越久,彭城侯越能感到无力感,因为他无法从君臣、父子的角度战胜上皇,当年贾琏说彭城侯英明一世,即使最后身死,也没有败给皇帝,而是败给了体制。
这句话我是认的。
因为即使是意识到可能会失败,彭城侯也没有向上皇低头,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向皇帝发起了进攻。
在眼看无法获得京河修缮的利益之后,他决定用京河修缮案废掉忠献亲王的竞争对手——当时的忠肃亲王、后来的今上继承大统的可能性。
京河修缮案从最开始就有三方牵涉其中,一是发起方,李轲背后的经世学派及士人群体;二是具体从事该项工程的工部和顺天府衙门;三是占据了大部分征收土地的勋贵。
注意,这个时候这个事情跟史家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保龄侯死了,这个工程不能完成最担心的不是史家的那两个侯爷,而是借了大把银子给史家的各府勋贵,我们与此有重大利益干系。
毁掉这个工程,等于得罪三方势力。
在当时的朝局中,以彭城侯为首的勋贵和像胡之问这样的理学门人已经在忠献亲王身上下了注,留给今上去团结的势力已经不多了。
当时彭城侯是首辅,京河修缮案是他的领导下的忠献亲王党同三方势力合作推动的。
而进度始终无法推进的原因是很让人难诉说的。上皇当然不想让这个工程在彭城侯在任期间推行成功,但他拒绝的理由是不能这么直接的,这会有伤他的圣名。
还记得方才琏二讲的保龄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启动这个提案的吗?
上皇支持的反对派给出的理由正是国家财用不足。
在国家财用不足的情况下还要推行的事情上曝出贪污,正好契合了反对派的心思,你说好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