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逸尘知道,自己的修行之路还很漫长。在这神秘的紫霄仙山中,他将继续追寻着修行的真谛,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而等待他的,将是更多未知的挑战和机遇。

晨曦初破,紫霄仙山还笼罩在一层轻柔的薄雾之中,玄凌道祖已经在那片开阔的灵韵台上负手而立。他身着月白色道袍,衣袂随着山风轻轻飘动,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逸尘总是早早赶来,对着道祖恭敬行礼:“师父,早。”

“逸尘,今日也不可懈怠。”玄凌道祖微微颔首,目光温和又透着期许。

每日的修行从吐纳开始。逸尘在道祖身旁盘膝坐下,闭眼凝神,依照《玄凌仙典》中的法门,引导天地灵气入体。紫霄仙山的灵气极为浓郁,仿若有形的薄雾,源源不断地钻进他的毛孔,在经脉中游走。玄凌道祖会不时睁眼观察,若发现逸尘吸纳灵气的节奏稍有偏差,便会抬手轻轻一挥,一道柔和的灵力注入逸尘体内,帮助他调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吐纳结束,便是剑术修炼。玄凌道祖手持一柄古朴长剑,剑身泛着清冷的光。只见他身形一转,剑随身动,动作行云流水,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无尽的玄妙。“看好了,这一式‘星河流转’,讲究的是剑势如星河般连绵不绝,灵力的运转要圆融如意。”玄凌道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逸尘全神贯注地看着,而后抽出自己的剑,依样画葫芦。一开始,他的动作略显生硬,剑招之间的衔接也不够流畅。玄凌道祖走上前,轻轻握住他的手腕,带着他重新演练:“力道再沉稳些,心要静,剑随心走。”在道祖的指导下,逸尘渐渐找到了感觉,剑招愈发熟练,剑风呼呼作响,引得周围的花草都跟着摇曳。

修炼告一段落,师徒二人会在灵韵台旁的石凳上坐下。这时,会有小仙童端来热气腾腾的灵茶,茶香四溢,入口回甘,还带着淡淡的灵气。玄凌道祖轻抿一口茶,开口问道:“逸尘,你修炼这几日,对《玄凌仙典》中的灵力运转之法,可有什么新的感悟?”

逸尘思索片刻,认真答道:“师父,弟子发现,在吸纳灵气时,若能将心神放空,摒弃杂念,灵气入体便会更加顺畅,而且能更好地感知周围灵气的流动,就像与天地融为一体。但弟子在将灵力转化为实际攻击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玄凌道祖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你能领悟到放空心神、与天地相融,正合《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道理。内心虚静到极致,才能洞察万物的变化,与天地灵气自然呼应。而在灵力转化攻击上,‘少则得,多则惑’,不要贪多求全,专注于一处发力,将意念与灵力高度凝聚。就像射箭,心无旁骛,才能射中靶心。”

逸尘依言尝试,闭眼聚神,将灵力汇聚于剑尖,猛地刺出,一道稍强的剑气射出,在石头上划开一道更深的痕迹。

“不错,有进步。”玄凌道祖鼓励道,“修行之路漫长,切不可急于求成。《道德经》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次的领悟和进步,都是积累。‘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简单的招式、基础的灵力运用练起,打好根基,日后才能应对更复杂的修行挑战。”

午后,逸尘会独自前往藏书阁,沉浸在浩瀚的修行典籍之中。藏书阁内弥漫着一股陈旧而神秘的气息,一排排书架上摆满了古籍,有的散发着微光,有的则古朴厚重。逸尘在其中穿梭,寻找着与剑术、灵力运用相关的书籍,遇到晦涩难懂之处,便默默记在心里,等晚间向道祖请教。

夜幕降临,紫霄仙山被点点星光笼罩。逸尘来到道祖的静室,将白天的疑惑一一说出:“师父,弟子在书中读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却不解其与灵力修行有何关联。”

玄凌道祖耐心解答:“这其中深意与修行紧密相连。道为万物之源,于修行而言,是我们追寻的至高境界。‘道生一’,这‘一’可看作是我们体内的先天灵力,它是修行的根基。‘一生二’,此‘二’为阴阳,阴阳调和,灵力方能稳定运转,就像你吐纳时,呼气为阳,吸气为阴,二者平衡,灵气吸纳才会顺畅。‘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交感生万物,在修行中,便是通过对灵力的修炼与运用,衍生出万千法术与招式 。正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形的灵力是施展法术的凭借,而无形的修行感悟与境界提升,则决定了灵力运用的深度与广度。”

逸尘恍然大悟,拜谢道祖后回到住处,在静谧的夜色中,继续回味一天的所学,不知不觉进入甜美的梦乡,期待着新一天的修行。

就这样,逸尘在紫霄仙山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潜心修道之旅。初入仙山时,他虽怀揣着对修行的热忱,却在灵力的掌控与法术的施展上略显稚嫩。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日复一日的刻苦,他在玄凌道祖的悉心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