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们早就找人研究过了,煤炉制作并不困难,可困难是如何将成本压下来。
这个涉及到炼铁,炼铁他们可不敢想,但是如果能购买便宜精铁,那他们才有可能战胜黄宗羲的产品。
朱由校稳坐在后台,听着前台的黄宗羲与诸位商人讨价还价,一个小厮前后穿梭,将黄宗羲的请示一一传来。
“不必在价格上纠结。精铁也可以敞开来卖。只是要求精铁不能流往辽东。”
“可以提供精铁,甚至可以提供人员。只要一成干股。”
“整个京城,只能有十家相关店铺,大城十家,中城五家,小城三家。天下之大,他们愿意去哪里都可以!”
谈判在紧张地进行着。
慢慢的,朱由校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大明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铁矿和煤矿的。
那些有铁煤的地方倒是可以经营。
可没有铁煤地方,如果长途运输,那各种物件的价格将难以承受。
朱由校原本想将煤炉在全国铺开,可物流成本降不下来,这些物件也只能在产地方圆几百里流通。
头痛啊!
朱由校感到心累,系统里空有那多么神奇宝贝,可这些玩意哪怕全能造出来,但运输就会严重限制产品的流通。
运输问题不解决,发明再多的东西,作用也极其有限。
运输?
妈的,后世是如何解决运输问题的?
朱由校想到,后世十四亿人口,一年粮食近一万四千亿斤。
我靠,怎么运输这十万四千亿斤如何到十四亿人的手里啊?
朱由校也知道,各地风水不同,有些地方适合蔬果,有些地方合适种植粮食,各有特长所以需要相互交换。
可过高的运输成本会让一切流通中断。
所以自古以来,沿河的城镇总是比山区的城镇更富裕。
运输!
朕这么笨,问后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