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才体现出孟子的伟大啊。”孔子、孟子、荀子可谓是儒家的三个关键人物了,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义,荀子提出法,可谓是完美契合了《道德经》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仁是分配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拿自己该拿的一份。
义是社会规范,因为人性本善,所以贵族、士人、国人,甚至是野人都应该互相信任,应该为他人牺牲自己,因为牺牲者会相信别人也是善良的,可以照顾好自己的七舅姥爷,值得托妻寄子。
荀子提出的其实是君子之礼,最后转化为了法,他的弟子都是法家。他提出人性本恶,就是说人会为了争夺资源而互相杀戮,根本不可能善良,所以是恶的,那么就要建立一套君子之礼进行规范,最后到了他的弟子就都是法家了,君子之礼直接进化为法。
人性的善恶其实不重要,诸子百家其实只是用善与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孟子是希望贵族和士人、国人能够互相信任,不要猜疑。荀子是希望建立一套赏罚机制规范大家抢夺利益的方法。
后来基本就是两套方式都在使用,在善恶之间来回横跳,看社会资源多寡决定怎么用。不过孔子的仁这套分配方式是一直传承下来的,毕竟没人会说拿自己该拿的一份有错,所有掌握资源的人都不会反对的。
孟子想要打破猜疑链,提出人性本善,希望不同阶级的人可以互相信任,这可是伟大的创新。因为善良所以可以相信,可惜在资源条件高的时候,自然没问题,但在资源条件低的时候,可就没法子了。
小王在地下城的管理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孟子的伟大,虽然他太过理想化了,但能有这么伟大的创意是不得了的。可惜猜疑链根本不可能消失。
而荀子的君子之礼也很难时时刻刻都起作用,毕竟管仲的时代就说了:各国皆有法,却无使法必行之法。就是说各个诸侯国都有法条,但没有一个能让法条贯彻下去的法条。
所以在流浪时代,在法条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时代,小王选择分封也不算错。分封,然后大家自己筹集资源发展,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