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过奖了,我只是负责带回来这些东西,主要还是你们的辛勤付出和大家的技术。”
李文龙把功劳推还给研究院的所有科技人员。自己对这些荣誉没有用,但是对这些科研人员就意义不一样了。
这是国家的第一颗导航卫星,绝对会载入史册的,作为科研人员,给他再多的钱还不如给他至高无上的荣誉更重要。
“我们的卫星升空后使用寿命是长时间?”一位领导提问。
“我们设计是8年,主要是目前一些材料技术还是有些欠缺,我们正在抓紧和材料研究院共同研发相关卫星的使用特殊材料。”
“要发射多少颗导航卫星才能达到我们的定位和导航的需要?”另一位领导提问。
“我们计划在半年内发射四颗导航卫星,导航卫星被放置在4000公里高的圆形轨道上,倾角为83°,轨道平面与赤道均匀分布。它允许用户每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获取其中一颗卫星,并在导航会话的5-6分钟内确定位置。导航系统使用单向用户对卫星的距离测量。我们会对星载系统和导航设备的不断改进,提高卫星导航轨道参数的确定和预测精度。”
“接收测量设备被布置在“天眼”卫星上,以探测遇险无线电信标。卫星接收这些信号并将其重新广播到特殊的地面站,在那里计算紧急物体(船舶,飞机等)的确切坐标。跟踪遇险无线电信号的卫星组成了“Cospas”系统,与漂亮国-罗斯国-枫叶国的“Sarsat”系统一起建立了一个综合搜索和救援服务。“天眼”空间导航系统主要是为军事用户的导航支持而设计的。”
“那我们最终要有多少颗导航卫星组成才能达到我们实时更新位置坐标的效果?”军部一位大佬提问。
“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决定选择由24颗卫星组成的轨道星座,均匀分布在与赤道倾斜64.8°的三个轨道平面上。“天眼”卫星被放置在大致圆形的轨道上,标称轨道高度为19,100公里,轨道周期为11小时15分44秒。由于周期值,可以创建一个可持续的轨道系统。名义上的倾斜度确保了我们国家领土上的全球可用性。”专家说道。
“我们的卫星制造成本和发射一次需要多少钱?”李文龙问。
“目前卫星的成本费用是2亿左右,随着科技技术不断发展和研发的加深,我们会减少一些成本,会控制在1.5亿元左右。发射成本在3亿左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多少年时间可以达到民用效果?我的意思是即时信号好连接,我们可以随时知道我们的位置,可以进行导航。”
李文龙又问,这是为了日后开发手机,汽车等导航设备做准备。
“以我们现在的研发速度和发射要求,我们需要3年时间制造和发射至少8颗卫星就能保证军事国防使用。我们将用5年时间发射16颗卫星,就可以达到民用基础效果,要是想达到你说的即时信号,要全部发射完成24颗导航卫星才能做到,需要8年以上。”
几位专家商量一下才对大家说道。
”我提供300亿资金,将来民用方面我买下来了。”李文龙对这些专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