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子,这样也太没规矩了。
午后,众人对着门外飘飘飞雪,围炉煮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年初一很多人闲得无聊,到处串门,刘庸的学子又来了七八位。
屋里人一下子多起来,一些人是为了看老师身边的林芊芊,比如吴星河等人。他们自发地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对弈,弹琴,作画,写字。
还有一些人围着刘庸和潘正云,听他们说话,从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每年,刘庸家里都很热闹。
今年,则更加的热闹。
潘正云微笑着对刘庸说,“老师,我发现梧桐城的人们似乎比往年更加有礼和谐,秩序井然了。”
“昨天我经过大街上的时候,发现人们在排队。”
“看病买药在排队,在包子铺跟前买包子也在排队。真的是好神奇,人人不拥挤,相互谦让。这个现象,我在别的地方都没有见过,哪怕是京城。”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儒家思想的“礼”,孔子他老人家特别重视礼,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这应该是老师理想社会的一部分。”
刘庸抚摸自己的胡子,笑着点头,“我也想看到孔孟圣人创作的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究竟是怎么样一个和谐美丽的社会?”
林芊芊想到了儒家思想提倡仁政,提出仁者爱人。
孟子又说仁者无敌,渴望在社会上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期望君主爱老百姓,老百姓爱君主。
难怪,他们会被后世称为圣人。
他们提出这样的思想主张,和现代进步的思想讲究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
在古代阶级分明,讲究地位高低,处处论出身贵贱的情况下。
要施行这样的思想主张,阻力绝对不小。
如果上层对下层多一些爱,就不会在史书上是一串冰冷冷的数字。连话本子也是出身高贵的才子佳人才配拥有爱情,底层人根本不配被提起。
若是读过书就被学到了仁爱的思想,就不会有那么多君主将士屠城,不会有杀妻妾杀兄弟的王孙贵戚一批又一批出现,也不会有丫鬟底层妇女被官员贵族随意打杀。
仁,讲究人的同理心,要求人善良。
而儒家“礼”,又提倡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级秩序和社会观念,后来又加入了三纲五常
因此,“仁”在古代并没有很多人去践行。
并且也不愿意被这种道德束缚。
威胁到利益,明明可以用规矩的武器杀之,用权力掐掉眼中钉。还讲究仁,讲究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只会影响挥刀的速度。
而现代人,只要认真读过书,上过学,便会被“仁”这种思想浸透。
“仁”,使得现代人见到流浪狗流浪猫可怜同情,要为它们发声,花草树木不会随意破坏。这种关爱,已经从关爱人发展到关爱动物,植物,自然,人类的生存环境。
现代人更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古代读过书的讲究仁爱都是少数,更别提其他没读书,受过教育的了。连人和人的同情心都少有,别提什么小猫小狗,一花一草一木了。
刘庸思索道,“说起排队现象,好像不是出于偶尔。”
“之前是没有的,之后就一直存在。”
“说起排队,好像还是从一家青楼开始。”旁边有一个学生开口。
“就是从青楼开始。那个有声阅读,要买票进去才能看,一群人挤上来,连门都要推倒。之后她便叫人排队,前几次很多人不听不遵守,后面才遵守了排队,慢慢习惯了排队。学会排队的人,发现排队确实在买东西时好用,不排队总会发生争抢打架,踩踏事件,搞的做生意的人都受影响。然后便让其他人排队,商家有样学样,也慢慢学会了让人排队,这样避免了很多纠纷。谁来得早就排在前面,谁来得晚,就排在后面,大家也没有怨言。”
“就是林姑娘让我们学会的排队,她之前在青楼里和另外一位姑娘,劝说我们排队,几次都是她出来调整队伍。”吴星河看着林芊芊的侧脸说。
“后来这排队的方法,便传到了外面。”
潘正云眼睛转向了刘庸旁边伺候的林芊芊,她专心为师父倒茶,并没有他们谈话而表现出欣喜或者是胆怯,一副平常的样子。
这令他感觉到这女子宠辱不惊,的确心性非常人。
忽然觉得难怪老师喜欢她,她的文才可能不是写出那种惊才绝艳诗篇的人。
但是,她的思想,她的很多行为,和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甚至,她用她的行动在推行儒家的“孝”和“礼”。
也确实和老师一样,都去用思想影响人,改变了人们的行为。
而不管是以母亲为主题的文学大赛,为母亲写传记,以及排队这种事。都是没有任何一个弟子去做,没有一个男人去推行的,而她一个女子却在做。
而大儒,名儒,均是以儒家思想出名。都是他们的思想主张,提出的政治理念在发光。
是他们写的《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周易》等文章书籍里的思想出名。
小主,
并不是他们写出了怎么样天才的诗篇,人人称颂的诗词歌赋。
而大儒的地位明显高于这些天才诗人,因为国家科举都考的是四书五经,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作品。
儒家作品就是政治考题。
每个人要做官,必须先从熟读他们的书,理解他们的思想开始。
林芊芊和他们一样,思想上完全是个儒者。她要是男人,应该是师父最得意的儒生。
难怪,会把这样一个女子破格收为弟子。
相比之下,吟诗作对更像是才艺。宴会上,聚会上,宾客让某个才子来“吟诗一首”助兴,像是家长领导让人在亲朋好友面前表演唱歌跳舞。
而着书立说的儒家思想的学者,是向所有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比如在《论语》里孔子的弟子的弟子,一些君王,甚至一些农民,他们会向孔子请教一些关于人生,学习,交友,家庭,管理君臣的问题,解决是实实在在生活里的困惑和矛盾。
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