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残骸旁,数百士子神情肃穆,正用汉文书写着血书。“将军可知这是何物?”领头的白衣书生,面容坚毅,举起半块日晷,说道,“世宗大王改制的小刻漏,比大明的钦天监仪器精确三刻!”他的声音中,既有对本国科技的自豪,又有着对现状的不甘和愤怒。
在汉城的太学里,支持大明文化与反对汉化的两派士子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一场激烈冲突。
那日,阳光洒在太学的庭院中,支持大明文化的朝鲜士子们聚在一起,谈论着大明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繁荣的文化。
他们认为,学习大明文化能让朝鲜获得更好发展。
其中一位士子朴成贤,手持一本《论语集注》,激动地说:“大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书画、经义,无一不精妙绝伦。我们若能深入学习,必能让朝鲜的文化水平更上一层楼。”
然而,他们的言论引起了反对汉化士子的强烈不满。
以金敏浩为首的反对者们迅速围拢过来。金敏浩怒目圆睁,大声斥责道:“我们朝鲜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训民正音》的出现就是为了摆脱对汉文化的依赖。为何要一味追捧大明?这是数典忘祖!”
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愈发激动。朴成贤据理力争:“文化交流古已有之,吸收大明优秀之处,并不会让我们失去自身特色,反而能取长补短。看看大明的科技,那些先进的发明创造,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改变!”
金敏浩却不屑一顾:“我们朝鲜的科技也曾辉煌,世宗大王时期的诸多发明就是证明。我们应坚守自身,而不是盲目跟从。”
争论逐渐演变成争吵,双方甚至开始推搡。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们举起手中的汉文典籍,高呼文化交流的益处;反对汉化的士子们则紧握拳头,扞卫所谓的朝鲜文化“纯洁性”。
混乱中,一名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不慎摔倒,手中的典籍掉落在地,被反对者狠狠踩在脚下。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们,他们纷纷冲上前去,双方扭打在一起。
这场冲突很快被闻讯赶来的明军和朝鲜官府平息,但它如同一个信号,昭示着在文化层面上,朝鲜国内的矛盾已然激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冲突平息后,李奇意识到朝鲜太学已然成为文化冲突的焦点之地,必须进行有效管控与变革。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让大明颇具声誉的绿水书院接收朝鲜太学,将其改为绿水书院汉城分院。
李奇的命令一经传达,便在朝鲜引起轩然大波。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们听闻此讯,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深入学习大明先进文化的绝佳契机,绿水书院丰富的藏书、一流的学者,将为他们打开一扇全新的知识大门。
朴成贤兴奋地与同伴们说道:“绿水书院在大明久负盛名,能成为其分院的学子,我们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思想,这对我们的成长和朝鲜的未来发展都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