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反对汉化的士子们则对此强烈抵制。金敏浩满脸愤怒地叫嚷着:“这是对我们朝鲜文化的进一步侵蚀!将太学改为绿水书院的分院,就是要彻底抹去我们的文化根基,我们绝不能答应!”他们四处奔走,联合一些保守势力,试图阻止这一决定的实施。
但李奇的决心十分坚定。他亲自来到太学,在一片议论纷纷中,向朝鲜士子们发表讲话。他站在太学的讲台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的众人,缓缓说道:“我理解你们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但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与融合。绿水书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太学改为绿水书院汉城分院,并非要取代你们的文化,而是为了给你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让你们能够汲取多元的知识养分。这对于朝鲜的长远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在李奇的推动下,接收与改制工作逐步展开。绿水书院选派了一批优秀的学者来到汉城,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原太学的建筑也在进行修缮与改造,增添了许多与大明文化相关的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绿水书院汉城分院正式成立。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们踊跃报名入学,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大明的诗词、哲学、科技等知识。
而反对汉化的士子们,虽然仍心存不满,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在新的教育氛围下,两派士子之间的矛盾似乎也在逐渐缓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所新的书院中悄然进行着。
随着时间推移,汉城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却各方势力角力不断。
朝鲜旧贵族们在府邸中秘密集会,商讨如何应对大明的一系列举措,他们担忧着自身的权势与地位受到威胁;而一些亲明的势力,则在暗中观察局势,期待着能在新的秩序中寻得发展机遇。
一日,李奇在景福宫书房中研读典籍,突然收到一封密信。
信中内容显示,有不明势力正试图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混乱。
几乎与此同时,昌德宫秘阁突然燃起熊熊大火。火光冲天,照亮了整个夜空。救火的明军们不顾危险,冲进火海,从灰烬中扒出了半卷焦黄的《混一疆理图》。
众人定睛一看,图上海东诸国的标注竟与郑和船队的航海日志完全吻合,这无疑是历史交流的珍贵见证。
然而,更令人心惊的是,在图轴的夹层里,竟然露出了佛郎机文信笺。
经过辨认,那是某个葡萄牙传教士的笔迹,信中提到“马六甲的丁香正在开花”。这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却仿佛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和未知的危机。
“增派龙骧卫进驻釜山浦。”李奇将信笺凑近烛火,看着蜂蜡封印在高温下渐渐显出郁金香纹章,眼神变得愈发冷峻,“让梁家富的陌刀队换上朝鲜驿卒服饰,三日后随贡船南下。”他的命令简洁而果断,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暮春的汉江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二十艘装运《四书集注》的官船整齐排列,正在起锚准备出发。
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没人注意到,有个扛麻袋的苦力,脖颈处不经意间露出了爪哇刺青。
而他腰间竹筒里蜷曲的珊瑚蛇,正吐着信子,似乎在朝着马六甲的方向发出某种神秘的信号。这看似平静的码头,实则暗潮涌动,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