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强调道德、礼仪、仁爱、诚信等品德,而商人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唯利是图,与各朝代的思想相违背,自然被绝大多数人抵制。
商人这个群体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部分百姓开始用自己多余的物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当时的商人主要还是以物易物。
那时对于商人并没有确切的称呼。
殷商灭亡,周朝新立后,周武王允许前朝的百姓继续做这种以物易物的生意,因为做这些买卖的几乎都是商朝的遗民,故而称呼他们商人。
那时候商人的地位并不高,因为前朝遗民的关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受到了监视。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地位显着上升,许多国家都允许商人从政,像白圭、范蠡、吕不韦就是此中的佼佼者。
秦国一统华夏后,商人的地位进入历史的低谷期。
因为秦国依靠商鞅变法富国强兵,而商鞅变法的核心是“依法治国”、“奖励耕战”、“推行军功爵制度”等。
奖励耕战的同时,又要抑制商业的发展,因为商鞅认为秦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而商人如果太多的话,耕种的百姓就会变少,一方面粮食的产量不能满足国家日常运转和战争的需要。
另一方面,商人并不会在一个固定区域活动,他们周游七国,一旦离开秦国不但不能为秦国带来好处,还会将秦国的一些机密传到其余六国。
而且商人重利且流动性太大,他们一定会逃避国家的徭役和税收。
当然也不是不需要商人,商鞅是希望比如盐、铁等买卖由国家亲自来管理,这样才能进一步集中政治和经济权力。
当时的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甚至要编入市籍,与犯罪的官吏、赘婿等同列,随时都可能被押往边疆服役或定居。
秦始皇平定南越之后,就曾经将大量的犯罪官吏、赘婿、商人迁到了岭南地区开荒、定居并驻守,可想而知商人在当时的地位。
秦始皇死后,各地起义不断,代行南海郡尉一职的赵佗封锁五岭诸道,既有私心不愿意北上中原参与这场大暴乱,亦有他麾下大多是犯罪官吏、赘婿、商人等,他们不愿意为了秦国的存亡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