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4年,即后唐同光二年的庚午日,租庸使孔谦向李存勖上奏了一则关于商税的问题。他指出,各道运输货物的商人和旅客中,有很多人通过私路逃避商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受损。为了维护国家的税收秩序和财政利益,孔谦请求李存勖命令各地关防严加捉拿这些逃税者。李存勖在听取了孔谦的汇报后,同意了这一请求,并下令相关部门严格执行,以确保商税的顺利征收。
几日之后的癸酉日,宰相豆卢革率领百官为李存勖上尊号。他们精心准备了表章,尊李存勖为“昭文睿武至德光孝李存勖”。这一尊号不仅体现了李存勖的文武双全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彰显了后唐王朝的繁荣和昌盛。豆卢革等百官一共上了三次表章,表达了他们对李存勖的崇敬和敬意。李存勖在审阅了表章后,最终同意了这一尊号,并接受了百官的朝拜和祝贺。
甲戌日,李存勖下诏对汴州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他指出,汴州原本管辖开封、浚仪、封丘、雍丘、尉氏、陈留六县,但在伪朝(指后梁)时期,将许州的鄢陵、扶沟,陈州的太康,郑州的阳武、中牟,曹州的考城等县划归其管辖。为了恢复正常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李存勖决定对汴州的管辖范围进行调整。他下令阳武、匡城(此处虽原文未明确提及,但根据上下文及历史背景,可理解为某一被划归或误写的县份,在此保留原样叙述)、扶沟、考城四县暂时隶属汴州,其余县份归还本部。这一决定不仅优化了行政区划,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丙子日,李存勖任命随驾参谋耿瑗为司天监。司天监是古代负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的重要机构,耿瑗的任命体现了李存勖对天文历法的重视和关心。同日,丁丑日,李存勖又任命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李筠为右骑卫上将军。这一任命加强了朝廷对军事力量的管理和监督,也提升了李筠的官员地位和执政能力。
戊寅日,李存勖亲临李嗣源的府邸,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音乐会上,各种乐器齐鸣,歌声悠扬,李存勖与李嗣源等官员尽情欢乐,直到深夜才离去。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李存勖对李嗣源的信任和厚爱,也彰显了后唐王朝的和谐与团结。
己卯日,李存勖任命河中节度使、冀王李继麟兼任安邑、解县两池榷盐使。榷盐使是古代负责盐业管理和税收的重要职位,李继麟的兼任体现了李存勖对盐业经济的重视和关心。同日,辛巳日,李存勖又任命检校太师、守尚书令、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魏王张全义为守太尉、兼中书令、河阳节度使、河南尹,并改封为齐王。这一任命不仅提升了张全义的官员地位和执政能力,也加强了朝廷对河南地区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李存勖还任命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令、秦王李茂贞依旧封为秦王,其余职位如故,并赐予他不用行拜礼、不用直呼其名的特权。这一决定体现了李存勖对李茂贞的尊重和赏识,也彰显了后唐王朝的宽容和包容。
根据《五代会要》的记载,太常礼院在这一天上奏了关于李茂贞封册命令的建议。他们提出,李茂贞的封册命令应参照过去襄州节度使赵匡凝的例例来施行。秦王受册时,应自备革车一乘,载册的犊车一乘,并配备与本品相应的卤簿和鼓吹仪仗。李存勖在审阅了太常礼院的建议后,同意了这一提议,并下令相关部门严格执行。
当天,李存勖还亲临了左龙武军,视察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情况。他对将士们表示了慰问和鼓励,希望他们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力量。癸未日,宰相豆卢革率领百官上表,请求册立中宫(即皇后)。李存勖在审阅了表章后,下制书册封魏国夫人刘氏为皇后,并命令有关部门选择吉日,准备礼仪进行册命。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李存勖对刘氏的宠爱和尊重,也彰显了后唐王朝的尊严和秩序。
丁亥日,李存勖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他任命天平军节度使、蕃汉总管副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兼中书令李嗣源为检校太尉,依旧担任天平军节度使,并加实封百户,同时赐予他铁券。这一任命不仅提升了李嗣源的官员地位和执政能力,也加强了朝廷对天平军地区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李存勖还任命前安国军节度副使、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李存乂为晋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任命北京皇城留守、检校太保、左威卫上将军李存纪为邢州节度使,并加检校太傅;任命蕃汉马步都虞候兼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朱守殷为振武节度使,并加检校太傅。这些任命不仅优化了地方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戊子日,李存勖继续进行人事任命。他任命前右龙武军都虞候、守左龙武大将军李绍奇为郑州防御使;任命楚州防御使张继孙为汝州防御使。这些任命加强了朝廷对地方防御力量的管理和监督,也提升了李绍奇和张继孙的官员地位和执政能力。
己丑日,李存勖再次进行人事任命。他任命振武军节度使、权安义留后、检校太傅、平章事李存霸为潞州节度使;任命捧日都指挥使、郑州防御使李绍琛为陕州节度使;任命成德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右监门卫大将军毛璋为华州节度使。这些任命不仅优化了地方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也加强了朝廷对地方军事力量的管理和监督。
壬辰日,枢密使郭崇韬再次上表,请求辞去枢密使的职务。他表示自己年迈体弱,无法继续胜任这一重要职位,希望李存勖能够批准他的辞职请求。然而,李存勖在审阅了郭崇韬的表章后,下优诏不允许他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