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惊蛰

大颂朝实行“饶税”政策,船舶技术先进,船舱密隔度高、船体高大稳重,年造船只两千余艘,承载量多的可达五六百人。

远洋船舶大多依靠风力推进,换言之,船舶能否顺利驶回港口,一靠海洋风向,二靠海洋洋流,人为驱动性小。冬季靠西北季风出航,夏季靠东南季风返航。

三房也就是如今姜雪莲魂穿原主的祖父姜宝珍,祖母姜徐氏皆健在,近耳顺之年,五十有八,有子三人,有女二人,姜雪莲的父亲排行老二,育有三子,二女,姜雪莲是次女,是家中老幺,上头有长姐迎春,也是家中最大。

四房的两位老人皆病逝,清字辈有兄弟五人。如今永字辈健在的只有五房曾祖姜永勤,族老之一,三代单传,略有薄产,为人忠正,孙子姜清辉年方十四,在清河书院读书。

桃花村有二十九户,二百余口人,有里正一人,为人圆滑却不藏奸,大事小情处理的得心应手。

村里有耆长一人,每户有户主一人,十户一甲,设户长一人。桃花村有户长三人,同里正一同“课督赋税”,耆长则专司“逐捕盗贼”。

与桃花村以河为界毗邻而居的是南山脚下的杏花村,又名张家村,顾名思义,只是人家的杏树结的果子却是金黄味甜,个头大。

姜家村东西向,西头断崖下是一大片坡地,占地面积约二千亩,自上而下由岩石、泥土、沙地、淤泥、芦苇荡组成,故名西塘。出了这片芦苇荡,是开阔的河流,再远流两山环绕,从中汇入大清河,再向北流入大海。

大清河南北流向,河流平缓,两岸是东西向悬崖峭壁,高树植就的茂密森林。

桃花村地广人稀,西塘又不能开垦出连片的耕地,便被闲置,成为野鸭、野鸡、野兔等小动物的家园。

而桃花村里桃林遍布北山上,穿过桃林,也有许多的野果树,桃林前,生长繁多的野菜,也给村民们提供了青黄不接时的菜肴。又因时有私盐贩卖,盐价低廉,吃不完的野菜就被腌制起来。

大颂朝的盐受朝廷管制,当下盐的生产,一是官制,二是民制官收,分31等,每斤在八文至四十文之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桃花村、杏花村相邻的两个村落一个在东北山坡上,另一个在西南山坡下。

北山村,又名徐家村,倚山而建,地势高。北山村有些许田地,靠打猎为生,猎户可从北山村坡上的山道进山打猎。

南山村,沿着下坡道而建,是杂姓村,北来的人口多安置在此,雪莲的外祖家就居住在南山村。

雪莲外祖家来到清河县投靠的亲戚,正是雪莲外祖母刘薛氏的嫡亲五妹,因两人是双生姐妹,感情更加深厚,当初在老家密州嫁娶后也来往密切。

只是后来五妹婿过继给在南方经商无子的叔叔后,便举家南迁,雪莲的外婆和五姨婆很是抱头哭了几日。

虽然两家南北相隔,但也没断音讯,倒因这机缘全家得以在战乱中保得周全。

雪莲五姨婆的小儿子在清河县衙任主薄,也得使小雪莲外祖母家很快就在南山村落户。除了大姐,其余子女都是落脚南山村后所生,因此做为二姐的姜刘氏被取名为燕回,喻意春暖花开时,燕子能够从南方回归北方。

雪莲的外祖家有舅舅三人,母亲排行老二,另有两个姨母。大姨母排行最大,现嫁在北山村徐家,是雪莲婆婆的本家,育一子一女;小姨母年岁排在第五,嫁在南山村,有三女,二女和三女是双生。

大舅舅、二舅舅都比雪莲的母亲小,比小姨母大,小舅舅最小。大舅舅娶的是于家村盐户家的长女,二舅舅娶的是北山村徐家的次女。大舅舅两个儿子,二舅舅一女一子,小舅舅尚未娶妻。

那五姨婆叶薛氏家有儿子二人,大儿子子承父业,管理着家里的丝绸庄子和杂货铺,时常也去泉州贩货回来。便帮着表兄弟在镇里的瓦市里支起小杂货摊和吃食摊,贯卖南北杂货,南北小吃,由雪莲的大舅和二舅经营,两个舅母帮忙张罗。

雪莲的小舅舅被安排去了官盐场,因吃苦耐劳,加上表兄的助力,后提为小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