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只为着慈幼院,雪莲也得多种地,多攒粮。
但考虑土地利益的最大化,并不会将荣养的两千亩地拿来种粮食。
夏收后也就是五月底到六月上旬,雪莲会将荣养地收回后,一半种植花生,一半种植花卉。
收获的花生榨油,花生碎喂牲畜;鲜花自然是制造化妆品。
原先的地若是佃给农人的仍旧让那些人接着种,只是种什么,要听从主家的意见,不会让这些佃农无地可种。
来去匆匆,四月二十六日雪莲姐妹在三哥、承恩一家、周嬷嬷、陶三娘等人的陪护下,带着临安城的小食,新鲜物件以及一百名挑选出来的男女工各五十人回了桃花村,唐三娘、万掌柜、佟掌柜、碧桐等人则留在了临安城。
小主,
一时间秋水楼显得分外的寂静,只余香薰炉内袅袅升起的香雾有些热乎气。
单妈妈失落的带着人打扫房间,她念叨着主家这一走,虽活计少了,却十分的冷清。
清扫完毕,下人们退出正楼,单妈妈亲自上了锁。
护卫们各司其职尽心值守,前院由单管家操持,后院有单妈妈掌事。
单武和姜正在各个店铺和花田作坊间忙碌着、打点着,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三哥、陆大郎这次跟着回桃花村少住几日,就要跟着唐三娘、佟掌柜等人开辟各大府城的战场去。
仍旧是午后申时到得桃花村,承恩一家住到西院的耳房内,赶上下雨阴天,有火炕还能烧点柴火,去湿气又暖和。
陶三娘带了清姐住在东院正房的西耳房内,周嬷嬷带了香兰姐妹和彭氏姐妹住了东耳房。
一百名工人安排到西塘的宿舍内,有专人发放行李和生活必需品。
西塘大肆从姜氏二房名下的布店,购进棉花、棉布和麻布等,用于制作被褥、枕头的内瓤和套子。
一部分用于工人的使用,一部分批发给姜府的杂货铺和成衣铺,从中一件赚取几十文的辛苦钱。
原就是为了给新进的女工们练手,一举两得,既练了技艺,又能增收。
端是打的一手好算盘,这是姜员外的评价。
雪莲如今不得不精打细算,只西塘现有人口近四百人,百花庄园还有七十多口人,好在家里头有上万斤的粮食储备。
待夏收新米下来,除了大厨房后头的地窖,还可送到溶洞里打造好的粮库储存。
如今粮食充足,只菜蔬有些供应不上,雪莲就想到了好办法,拿家里的绿豆,黄豆发豆芽,搭配着吃,豆腐制品不限量供应。
菜地里也就菘菜、芥菜、莴苣、油菜、菠棱菜下的早,豌豆、豇豆、黄瓜、梢瓜、丝瓜和茄子却只爬了案。
雪莲为丰富餐桌也是绞尽脑汁,树上的、海里的、山上的,只要能入口的都被想到。
新鲜海带菜被捞取回来后蒸熟了凉拌、热炒或是打了蛋花加点瘦肉丝和虾仁炖汤都是美味。
海带晒干后放到通风阴凉处存放,可以放很久,吃的时候拿水泡洗煮熟就可以食用。
如今人力充足,雪莲让管事的,组织人手在潮水合适的时候,一日早晚两次大批量采摘,放到筛箩里摊平晾晒,鲜腥味引得苍蝇乱飞。
因采摘的量大,西塘从里到外,铺陈的到处都是,待晒好后出了白霜,就送到地窖里储藏起来。
潮水不合适,只派出小分队每天随潮水采摘晾晒,清河县狭长的海岸线此时对于雪莲来说有着大用处。
各种海菜也都被搬上了餐桌,切碎了熬汤,做面条,包包子,开始工人们还有些吃不习惯,待吃过几次后就感觉格外的鲜美。
而长长的萱藻切碎了加入储存的冬白菜丁、肥肉丁、海蛎子做馅,做成包子或是蒸饺,更是让人停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