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以工代赈行不通?

光是解决千百年来以来朝廷开粥赈灾策略,就明显不一般。

而且在想出来的同时,也让朱瞻基将其中的道理理解的如此通透。

朱瞻基认为今天来这一趟,学到一个‘实用主义’就已经做到不亏了。

原来,这世间真的有二十出头的隐士隐士大才!

皇爷爷果然最爱自己。

朱瞻基心中不由暗自庆幸起来,还好这样的大才皇爷爷将其分配给自己当老师。

如果让陈羽加入二叔的阵营,那么自己不仅会失去一位优秀的老师,自己父亲太子储君的位置,也很危险。

甚至不保!

在将脑子中的思绪理清之后,朱瞻基态度恭敬的对着陈羽拱手道:

“老师,弟子受教了。”

陈羽看着朱瞻基现在已经有了尊师重道的样子,满意的点了点头。

“刚才说的那些小东西,你随便领悟一番就够了,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

“以后跟着我,保证让你长大以后在大明商场上乱杀。”

朱瞻基听后心中一阵汗颜,态度却愈发恭敬起来。

他真是没有想,传说中那高深莫测的‘帝王权术’,在自己老师口中就是一些……小东西?

这还有天理吗?

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以后老师要传授自己高深莫测的学问,又该是多么的经天纬地!

想到这,

朱瞻基觉得陈羽愈发的高深莫测起来。

陈羽也不管他的学生已经被自己彻底洗脑,而是继续开口说道:

“现在回到朝廷颁布的几条策略上,发现了问题的弊端,那就需要对此做一些改变了。”

“需要明确大灾之后,在河南产生了灾民与背井离乡的到京师谋取生路的流民,针对这两种灾民按照‘实用主义’原则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就是留守河南的灾民,虽然受灾,可是情况相对较轻,在此基础上朝廷可以对其施行放粮借贷政策。”

“放粮救急不救穷,只为活命;大灾之后,总要从事生产,后借贷为生产,第二年再把借贷的粮食还清。既解决了百姓之苦,也解决了朝廷税赋的问题。而且哪怕第二年收成依旧不好,那么大明这个时候出来施行仁政,宣布减免赋税或者延期都是可行的。”

朱棣一边听,一边默默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