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尘神情凝重,目光温和地看向碧游,缓缓说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碧游秀眉微蹙,眼中满是疑惑,轻声问道:“逸尘,这其中的道理,我有些懵懂,你能详细说说吗?”
逸尘轻轻点头,抬手遥指山谷外繁华的尘世,说道:“你看那世间,缤纷的色彩,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看似绚丽,但若过度沉迷其中,追逐那斑斓的表象,反而会让我们的眼睛失去对本质的洞察,如同盲目。”
他顿了顿,接着说:“复杂多变的音乐,五音交织,本是美妙,可若是一味追求那喧嚣的旋律,就会扰乱内心,让我们听不到内心的声音,如同失聪。各种珍馐美味,酸甜苦辣咸,过量品尝,只会败坏口味,无法体会食物真正的滋味。”
碧游微微颔首,似有所悟:“那驰骋畋猎和难得之货呢?”
逸尘目光深沉,语气郑重:“纵情于骑马打猎,追逐那种刺激,会让人的心变得狂躁不安,失去平静。而珍贵稀有的财物,固然诱人,可若一心追逐,便容易心生贪念,行为也会受到妨碍,甚至做出违背本心之事。”
他看向碧游,目光坚定:“所以圣人注重内在的满足,滋养心灵,而非追求外在的声色之娱。我们修炼之人,也应如此,摒弃那些浮华的诱惑,坚守内心的质朴与纯净。”
话音刚落,一阵狂风呼啸而过,原本宁静的山谷瞬间飞沙走石。只见一道黑色的雾气从山谷深处升腾而起,所到之处,树木枯萎,花草凋零。这股神秘力量中,似乎夹杂着无尽的诱惑与欲望,如同他们刚刚所探讨的,试图扰乱人心。逸尘和碧游神色一凛,迅速运转灵力,结成一道防护屏障,警惕地注视着那团黑雾,准备迎接即将到 。………………那团黑雾没坚持多久自动消失了……………………
逸尘目光深邃,神情凝重地对碧游说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碧游微微皱眉,眼中满是疑惑:“逸尘,我不太明白,为何受宠受辱都会惊恐,身体又和大患有什么关系呢?”
逸尘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碧游,你看这世间之人,往往把宠辱看得过重。受宠时,便欣喜若狂,生怕失去这份宠爱;受辱时,又痛苦不堪,觉得颜面尽失。其实,宠本就是一种相对低下的东西,它会扰乱人的内心,让人患得患失,所以得与失都会让人惊恐。”
他顿了顿,接着说:“而我们之所以会有各种担忧和祸患,是因为我们有身体,有各种欲望和需求。如果能超脱对自身的执着,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和忧患了。”
碧游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后面说的把身体与天下联系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逸尘目光坚定地看着碧游:“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很珍贵,同时又能以这样珍视自身的态度去为天下人着想、做事,那么天下人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因为他会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天下。同样,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天下的人,才值得人们把天下托付给他。”
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一道巨大的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雷声滚滚。一股强大的邪恶气息从远处弥漫而来,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逸尘和碧游立刻警觉起来,他们知道,一场巨大的危机即将来临,而能否守护天下,就看他们能否真正领悟并践行这“以身为天下”的道理了。…………天空中的雷自动消失,真的是自然奇幻…………碧游和逸尘感觉要成真神还得继续观天地悟自然法则天道!…………
逸尘负手而立,神色沉稳,目光望向远方,对着身旁的碧游缓缓说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碧游秀眉微蹙,美目满是迷茫之色,轻声问道:“逸尘,这所言究竟是何意?为何这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之物,要混而为一,又与道有何关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逸尘微微转身,目光柔和地看着碧游,耐心解释道:“碧游,道这种存在,看它却看不见,称之为‘夷’;听它却听不到,称之为‘希’;触摸它却摸不到,称之为‘微’。这三者难以确切探究,实则本为一体,皆源于道。”
他抬手指向天空,接着说道:“道既不明亮,也不昏暗,连绵不绝难以名状,最终归于一种看似无物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处于一种若有若无、恍惚迷离的境地。你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开头;跟随它,看不到它的结尾。”
碧游轻轻点头,似有所悟:“那‘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又该如何理解?”
逸尘目光深邃,神情庄重:“掌握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道,以此来驾驭现今的具体事物。若能知晓宇宙万物初始的状态,这便是道的规律。我们修炼之人,需领悟此道,遵循其规律,方能在修行之路上稳步前行。”
话刚说完,周围的空间陡然震颤,原本平静的空气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巨力搅动,发出嗡嗡的声响。只见一道道奇异的光芒凭空浮现,交织缠绕,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漩涡中,似乎有无数神秘的影像闪烁,却又难以看清。逸尘和碧游瞬间警觉,周身灵力涌动,彼此靠近背靠背,严阵以待。他们深知,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许正是对他们领悟“道”的考验,一场未知的挑战已悄然降临 。…………没过多久奇幻现象自动消失…………
逸尘目光沉静,神色中透着对道的深邃领悟,看向碧游,缓缓说道:“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碧游微微歪着头,眼中满是好奇与求知的光芒,“逸尘,这听起来好高深,这些形容,究竟描绘了怎样的人,又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逸尘微微一笑,目光望向远处层峦叠嶂的山脉,似在回忆,又似在思索,“古时那些精通于道的人,他们的境界精妙、深邃且通达,常人难以看透。正因难以捉摸,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他们行事小心谨慎,如同冬天涉足冰河,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又像对周边邻国心怀戒惧,时刻保持警惕;庄重恭敬,好似做客他乡,不敢肆意妄为;他们内心的宽厚与温和,如同春日的冰凌渐渐消融,自然而亲切;为人质朴敦厚,仿佛未经雕琢的原木,保持着最本真的状态;心胸宽广,如同空旷的山谷,包容万物;能与世俗相融,看似浑浊,实则内心清明。”
碧游轻轻点头,却又疑惑地问:“那后面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又该怎么理解呢?”
逸尘收回目光,看向碧游,认真说道:“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万物慢慢生长?这便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以静制动,同时又要懂得适时而动,把握时机,让生机自然萌发。而秉持道的人,不会追求过度的圆满。正因为不追求盈满,所以能在旧的事物消逝后,不断获得新生。”
碧游正沉浸在这深奥的道理中,突然,山谷中灵气剧烈波动,原本平静的湖面泛起滔天巨浪,湖水瞬间变得浑浊不堪。与此同时,地面开始剧烈震动,一道道裂缝如蛛网般蔓延开来。逸尘和碧游迅速警觉,周身灵力涌动,彼此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他们知道,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许是对他们领悟“道”的一次严峻考验,一场惊心动魄的挑战已然拉开帷幕 。…………没过多久这种自然奇幻消失无不见了……………………
逸尘神色凝重,目光深邃,仿佛透过眼前的世界,看到了更为深远的本质,对着身旁全神贯注的碧游,缓缓阐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碧游微微皱眉,眼中满是困惑与求知的渴望,轻声问道:“逸尘,这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我一时难以参透,你能详细讲讲吗?”
逸尘微微点头,抬手指向山谷中蓬勃生长的万物,说道:“‘至虚极,守静笃’,就是要让内心达到一种极度虚空、宁静的状态。当我们摒弃杂念,内心纯净,才能洞察万物的本质。你看这世间万物,都在蓬勃生长,这就是‘万物并作’。而我,在这纷繁之中,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碧游顺着逸尘的手指看去,若有所思:“那万物为何要各复归其根呢?”
逸尘目光平和,耐心解释:“世间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最终都会回归到它们的根源。就像树木,无论枝叶多么繁茂,最终都会落叶归根。回归根源,就是回归到一种宁静的状态,这就是‘归根曰静’。而这种宁静,是生命的一种复归,叫做‘静曰复命’。了解了这种生命的循环往复,就是知晓了事物的常理,这便是‘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碧游微微颔首,似有所悟:“若是不知晓这种常理,就会妄作而致凶,对吗?”
“正是如此。”逸尘肯定道,“知晓了这种常理,人就能包容万物,做到‘知常容’。能够包容,就能做到公正无私,‘容乃公’。公正无私,就能成为众人的领袖,‘公乃王’。王者顺应天道,‘王乃天’。天遵循道的规律,‘天乃道’。遵循道,就能长久,即便身死,其精神也不会消亡,‘道乃久,没身不殆’。”
就在此时,原本宁静的山谷突然风云变幻,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股强大而混乱的力量从山谷深处涌出,所到之处,树木被连根拔起,巨石被轻易碾碎。逸尘和碧游瞬间警觉,周身灵力涌动,形成一层坚实的护盾。他们深知,这股混乱的力量或许是对他们领悟“道”的巨大考验,而只有坚守内心的虚静,遵循道的规律,才能度过这场危机 。“………这是天地自然奇幻现象……消失了!……”
逸尘目光平和,神色透着洞悉世事的睿智,对着碧游娓娓道来:“曲则全,枉者直,洼者盈,敝者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为天下谿 。”
碧游美目流转,面露疑惑:“逸尘,这每一句看似简单,却好像暗藏玄机,你快给我讲讲。”
逸尘微微点头,目光望向蜿蜒于山谷间的溪流,说道:“你看这溪流,弯弯曲曲,却能绵延不绝,最终汇聚成河,这便是‘曲则全’。有时看似弯曲迂回的道路,反而能让人周全地抵达目标。”
碧游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思索片刻:“那‘枉者直’呢?”
逸尘轻轻折下一根弯曲的树枝,说道:“这树枝看似弯曲,但若加以引导,它也能变直。世间之事,有时看似遭遇委屈、挫折,然而经历这些,反而能使人正直成长。”
碧游若有所思,又问:“‘洼者盈’又该如何理解?”
逸尘指了指溪边的一处低洼,雨水正不断汇聚其中:“地势低洼之处,更容易汇聚水流,变得充盈。人若能像低洼之地般谦逊,善于接纳,就能收获更多。”
碧游微微颔首,似乎明白了几分:“那‘敝者新’呢?”
逸尘捡起一片陈旧的落叶,说道:“陈旧的事物走向衰落,却也孕育着新生。就像这落叶,腐烂后回归大地,滋养新的生命。”
碧游接着问:“‘少则得,多则惑’又是什么意思呢?”
逸尘解释道:“追求的东西少一些,更容易专注,从而有所收获;若贪多求全,往往会陷入困惑,迷失方向。所以圣人如天下的溪谷,虚怀若谷,接纳万物,以这种方式治理天下…………
逸尘目光深邃,神色庄重,对着身旁专注聆听的碧游缓缓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碧游微微皱眉,眼中满是好奇与疑惑:“逸尘,这其中深意,实在难懂,你细细说与我听。”
逸尘抬手指向广袤无垠的天空,说道:“有一种东西浑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它无声无形,寂静而空虚,独自存在,永恒不变,循环运行永不衰竭,它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们称其为‘道’ 。我不知它真正的名字,勉强给它取名叫‘道’,又勉强形容它为‘大’。”
碧游顺着他的手势望去,追问道:“那‘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又是什么意思呢?”
逸尘目光沉稳,解释道:“道广大无边,不断运行扩散,这便是‘大曰逝’;它运行得极为遥远,无所不至,此乃‘逝曰远’;但无论多远,最终都会返回到本原,这就是‘远曰反’。”
碧游轻轻点头,似有所悟:“那为何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呢?”
逸尘目光柔和地看向碧游:“道孕育万物,涵盖一切,其大无垠;天覆盖万物,浩瀚辽阔;地承载万物,广袤无边;而人,作为万物之灵,能够认识和遵循天地之道,所以同样伟大。在这宇宙之中,这四者最为重要,而人是其中之一。”
碧游若有所思:“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该如何理解?”
逸尘神色凝重:“人要效法大地,学习大地的宽厚包容,承载万物;地要效法天,遵循天的规律,如四季更迭;天要效法道,按照道的准则运行;而道,以自然为法则,顺应自然,不加干涉。这层层递进,揭示了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
逸尘目光温和且深邃,注视着碧游,缓缓开口说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碧游微微歪着头,眼中满是求知的渴望,“逸尘,这其中蕴含的道理晦涩难懂,你快给我讲讲吧。”
逸尘轻轻点头,目光中透着洞悉世事的智慧,“知晓自己的刚强,却安守柔弱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溪涧。就像那潺潺溪流,虽柔弱,却能汇聚力量。如此,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去,人便能回归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拥有纯粹的初心。”
碧游若有所思,“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又是什么意思呢?”
逸尘抬眼望向远方,似在思索,“明白什么是光明,却安于暗昧的地位,以此作为天下的范式。遵循这样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会有差错,进而回归到宇宙初始的混沌无极状态,那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
碧游接着问:“‘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又该如何理解?”
逸尘神色平静,“深知荣耀,却安守屈辱,愿做天下的山谷。山谷能容纳万物,虚怀若谷之人,永恒的德才会充足,最终回归到质朴的状态。质朴的道分散开来,就形成了世间万物。”
碧游微微皱眉,“那圣人与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逸尘微笑着解释:“圣人运用这些道理,成为众人的领导者。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不会刻意分割,而是顺应自然,浑然一体。”
就在这时,原本宁静的山谷突然被一阵奇异的光芒笼罩,光芒闪烁不定,仿佛要将整个山谷的秘密都揭示出来。紧接着,一阵神秘的力量涌动,周围的空气开始剧烈波动,逸尘和碧游瞬间警觉,周身灵力迅速运转。他们知道,一场与“道”相关的奇妙而又充满挑战的经历即将展开。…………大自然真是小气……还害怕生灵知道真相…………逸尘和碧游若有所思!…………
逸尘目光深邃,神色凝重,对着碧游徐徐说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