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了半小时以后,终于走上了混凝土马路。

近十年来,华夏华夏基建基本完成,即便是大山深处也已经通了马路。

这是一条通往镇上的马路只有2.5米宽,只够过一辆车。

只有个别地方可以借着人家的院落会车。

这里的人非常稀少,甚至三五小时不一定能看见一辆车。

年轻女子,继续沿着混凝土马路朝着镇上走去。

又过了半小时,走到了一处接人进城的点。

这里停着一辆农用三轮车。

一个人收三块钱,是农用三轮车,现在不忙,改拉人赚一点小钱。

年轻女子走到三轮车前,递上了三张一元的纸币。

“哟,是陆老师,这钱不能收,您尽管上车就行。”司机五十岁左右,挡开了年轻女子付钱的手。

“你不收我怎么好意思坐你的车呢。”

“陆老师,这钱真不敢收,我这要是收了,回村得被他们骂死。”

陆老师名字叫陆梦竹,听说是大专学生,当然大专生在他们看来已经是一名很不错的大学生了,是今年第三期过来支教的志愿者。

同批次的一共来了十二人,分到每个村两名老师,现在只剩下陆老师一个了,准确的说在来这边第十天,就跑完了。

这边实在太穷了,条件太差了。

陆梦竹是近五年来支教的老师中唯一一个坚持一个月以上的。

淳朴的乡亲们不知道陆梦竹什么时候会离开,但是他们更希望陆老师能留的久一点。

给这个匮乏的土地带来学习的希望。

他们不一定希望孩子能考出去,只是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小学初中有人教,不至于一点文化都没有。

这里无数人吃过没文化的亏。

也吃过有文化的亏。

曾经有一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全村人筹钱筹学费,供他读书。

但是这个大学生毕业后一直没有再回来过。

陆梦竹没有再说什么,那么就把这三元也拿来买书吧。

三轮车侧面没有车门,都是从车尾上人。

陆梦竹吃力的跨上了三轮车厢,两侧的座位已经坐满了人,陆梦竹找了一个位置站稳,拉住扶手。

“踏马的,你们稳到敖吉儿呀,还不给陆老师让座位。”

进城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这种地方已经很少有年轻人了。

他们三三两两站了起来,表示让座。

陆梦竹笑了,略微弯腰说了声谢谢。

并没有去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