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的禀报声打破了李豪的思绪,那声音在寂静的宫殿中显得格外突兀,南方传来的消息并非捷报,而是新政推行中遇到的阻碍。
李豪坐在那冰冷坚硬的龙椅上,手不自觉地握紧扶手,他听到这消息时,只觉得耳边嗡嗡作响,像是有一群恼人的苍蝇在飞。
一些地区新旧文化融合不当的问题逐渐凸显,如同潜伏的暗流,正悄然侵蚀着革新的根基。
李豪眉头紧锁,表情严肃而坚定,他能感觉到自己的眉头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心中满是忧虑,仿佛看到那革新的根基正在一点点地被蚕食。
他意识到,必须及时协调,否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奏报中详细描述了各地的情况:有的地方将新学与旧学简单粗暴地拼凑在一起,如同将水与火强行混合,结果自然是水火不容,激起民众的抵触情绪。
李豪仿佛能看到那些民众愤怒的面容,听到他们不满的抱怨声;有的地方则矫枉过正,完全摒弃旧学,导致文化传承断裂,引发了部分文人学士的不满,那些文人学士摇头叹息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
最让李豪头疼的是,以韩愈为首的旧学派,正在各地宣扬新学的弊端,煽动百姓抵制新政。
“韩愈……”李豪低声念叨着这个名字,声音轻得如同一片羽毛飘落,心中五味杂陈。
他敬佩韩愈的文采和学识,但也深知其固执的性格,脑海中浮现出韩愈那坚定的眼神和不肯妥协的表情。
就在这时,另一份奏报送了上来。
奏报在侍从的手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奏报中称,近日在江南一带的文人集会上,以江南四大才子为首的一批文人公开宣扬旧文化的优越性,并对新学进行抨击,引来不少附和者,现场气氛一度剑拔弩张。
李豪仿佛能听到那集会中嘈杂的争吵声,看到众人涨红的脸和挥舞的手臂。
“江南四大才子……”李豪揉了揉太阳穴,手指触碰到皮肤时,能感觉到太阳穴处血管的跳动,他感到一阵头疼。
这四人虽有些才名,却恃才傲物,争名夺利,平日里便摩擦不断,如今更是将文化革新当成了博取名声的工具,四处煽风点火,搅得人心惶惶。
“陛下,是否需要派人前往江南,将这四人……”侍卫小心翼翼地请示道,声音带着一丝犹豫和谨慎。
李豪摆了摆手,那袖口带起一阵微风,他沉吟片刻,说道:“不,现在还不是时候。派人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一有异动,立刻来报。另外,传朕旨意,宣韩愈进宫……”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得像一潭不见底的湖水,“朕要和他好好谈谈。”
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那压抑的气氛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韩愈一身素衣,站在大殿中央,他的衣袂在寂静的殿内没有一丝飘动,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陛下,新学虽好,却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泱泱华夏,文化传承千年,岂能轻易舍弃?”他环顾四周,目光从那些或赞同或反对的大臣身上一一扫过,眼神中带着执着,“祖宗之法不可废,旧学才是国之根本!”
李豪端坐龙椅之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发出沉闷的声响,一下一下,那声音在寂静的大殿里回荡,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像是敲打着一面沉闷的鼓。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韩老所言,朕并非不知。旧学之精髓,朕也深感敬佩。”他顿了顿,语气一转,“但时代在变,若墨守成规,岂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朕推行新学,并非要全盘否定旧学,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他说话时,能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传播,有一种坚定的力量在其中。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两人的声音在回荡,那寂静如同死亡一般笼罩着大殿。
韩愈眉头紧锁,反驳道:“陛下,新学之弊,已初见端倪。各地新旧文化融合不当,引发诸多问题,百姓怨声载道,此乃前车之鉴啊!”韩愈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像是要冲破这压抑的寂静。
李豪目光如炬,直视韩愈,他的眼神炽热而坚定:“韩老所言,朕已知晓。正因如此,朕才更要坚持革新。新旧文化融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更需要方法。”他起身,龙袍在走动间发出轻微的摩擦声,走到韩愈面前,语气诚恳,“朕并非要彻底摒弃旧学,而是要将新旧文化分层融合,让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此言一出,殿内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的声音如同潮水般涌起。
韩愈也愣住了,他没想到皇帝会说出这样的话。
分层融合?
这与他之前所想的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