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集 狄公拜相

来俊臣负责鞠审,诘问反状。

李安静张口怒骂:若以我为唐家老臣,须杀即杀!若问谋反情事,实无可对!

来俊臣见其并不安静伏法,反而当众开口辱骂自己,于是怒气上撞,更引发无赖本性,并不上报奏请,竟令扑杀李安静于狱中。

当时有太学生王循之上表,乞假还乡,武皇诏复许之。

狄仁杰因入奏道:臣闻君临天下者,唯生杀之柄不假予人,余权皆归之有司。故左右丞徒以下不问,左右相流刑以上乃判,为其渐贵故也。彼太学生求假,丞簿细事耳,何劳陛下亲为批复?若天子为之发敕,则天下之事巨万累亿,敕可尽乎!陛下必欲不违其愿,则请普为立制而已。

武皇甚善其奏,遂纳而行之。狄仁杰入阁拜相,先从细事入谏,真高明之举。

天授二年,东突厥汗国颉跌利施可汗骨咄禄病卒。

当其自立为可汗之时,东突厥汗国处境困难:南有唐帝国,东有契丹、奚、三十姓鞑靼,北与西北有九姓铁勒、骨利斡及黠戛斯等,皆为突厥世仇。

骨咄禄以阿史德元珍为阿波达干,统兵马事,用暾欲谷之计策,东击契丹,北伐九姓铁勒,南攻唐境,用兵四十七役,亲自参战二十,扩地甚广,势力强大,并多败唐兵。

武则天由此对其痛恨至极,改其名为“不卒禄”。

阿史那骨咄禄病死,诸子尚幼,众臣及各部酋长遂举其弟阿史那默啜继为可汗。

次年十二月,于阗王毗沙都督府都督尉迟伏阇雄卒。

武则天封其子尉迟瑕为于阗王,继承父位。

春一月,戊辰朔,武皇太后享祭万象神宫。

丁卯日,赐见各路存抚使所举人才,无问贤愚悉加擢用,才高者试用以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者试以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之制,自此而始。

时人作谚语道: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

时有举人沈全交,又为之续曰:善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

因作此诗,便被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先杖责,然后付于有司法办。

武皇太后闻其诗句,便即笑道: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

纪先知闻而大惭。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买天下人心,然而所用之人若不称职,寻亦黜之,或加刑诛。天子挟刑赏之柄以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竞为所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天授三年,来俊臣再次罗织罪名,诬陷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谋反,全都系狱勘问。

侯思止奉旨鞫审魏元忠,无论如何讯问,魏元忠辞气不屈;侯思止大怒,命狱吏倒曳魏元忠下阶,摔扑于廷。

魏元忠满面流血,就地坐起,嘿然自语道:我生来薄命,遭此乖舛。今日譬如坠于驴背,又足絓于镫,为此蠢货倒曳以行耳。

侯思止闻此愈怒,下令狱吏更加倒曳摔扑。

魏元忠折齿吐血,兀自不屈,坐于庭院中大叫道:侯思止!汝若有胆量,便学来俊臣与索元礼;若需魏元忠之头,则便截取,何必非使我自承谋反?魏元忠不反!

便在魏元忠受刑之时,来俊臣亦受命审理狄仁杰之案。

狄仁杰却远比魏元忠机灵,知其酷刑之下,无有不得,于是主动招供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谋反是实。

画外音:狄仁杰此状甚是狡猾,虽然不打自招,也只认“作为唐室旧臣有罪”,以免受刑讯之苦,但绝不乱认谋反情状。无论如何,先保住老命再说,以备翻盘。

来俊臣获其谋反供词,再无理由加刑,囚禁处分之际亦皆稍为宽纵,不得即死。

狄仁杰既得活命,遂于夜间撕开被里衾帛,书己冤状,藏于绵衣之中,令家人于探监时持出,密投于铜匦之中。武则天览之,令通事舍人周琳往狱中视察真伪。

周琳不敢得罪来俊臣,便与其通谋,更携来俊臣伪作狄仁杰等谢死表章回奏。

眼见得罗织已成,证词俱在,狄仁杰等人必要死于非命,沉冤难雪。

正在周琳奏章递上,准备处决魏元忠、狄仁杰等人之际,却有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乐思晦之子,当年不满十岁,因父亲被来俊臣冤杀,此时亦上密书言事,说有谋反大案告发。

武皇闻说数岁小儿上告机密重事,大觉好奇,于是诏命破例召见。因见其容貌清秀,乳臭未干,便笑问道:卿乃谁家子弟,又告何人谋反?

乐氏幼子朗声答道:臣乃故鸾台侍郎乐思晦之子,告发来俊臣谋反情事,事实俱在,赃证俱全,并一半句诬赖。若有虚词,愿承诬枉之罪。

武则天后:你有何证据,便说事实俱在,赃证俱全?

乐氏子:陛下国法为俊臣所弄,天下无人不知,只瞒哄陛下一人而已。陛下不信臣言,乞择忠清朝臣、又为陛下素所信任者,诬为反状以付来俊臣,则无不承认谋反矣。

武则天:也不必试验。卿可试举数端实例,我便信你。

乐氏子领旨,遂立于殿阙,历数来俊臣欺上压下,以酷刑令清白者自诬承反,种种不法之事,口辞便给,毫无惧色。

武则天见此十岁小儿犹知酷吏内幕,便即警醒,乃命将狄仁杰提出制狱,召入内宫问道:卿自承谋反,是何缘故?

狄仁杰答道:臣若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

武皇又问:则何为又作谢死表疏,并具反状?

狄仁杰答道:无有此事。

武皇出表示之,狄仁杰笑道:陛下手中有臣奏表无数,拿来稍加比对,便知笔迹迥异,是来俊臣伪作之表。彼等常以此手段,先斩后奏,是倚仗陛下信任,以欺天子不察也。

武则天由是乃悟来俊臣之诈,亦尽知来俊臣、索元礼、周兴等长年欺诈胡为诸事。

狄仁杰奏对已毕,复还狱中,等待宣判。

时有制狱判官王德寿,原为狄仁杰旧属,知道天子召见,必得平反复官,于是私谓狄仁杰道:尚书大人即得入宫面陈冤屈,必定减死。德寿业受驱策,欲求稍稍立功进阶,敢烦尚书大人来日复审之时,攀引杨执柔谋反之罪,不亦可乎?

其作此求,是因知杨执柔素与狄仁杰为仇作对之故。未料狄仁杰闻而怒道:皇天后土在上,谁遣狄仁杰为如此无耻之事!

说罢以头触柱,血流被面。

王德寿大惧,知道狄仁杰此后必被重用,不敢得罪,因而再拜谢罪。

武后神皇诏旨下达,平反狄仁杰等七人冤狱。但贬任知古为江夏令,狄仁杰为彭泽令,崔宣礼为夷陵令,魏元忠为涪陵令,卢献为西乡令。流放崔行本、李嗣真于岭南。

来俊臣未料有此突变,乃与武承嗣勾结上书,固请诛灭狄仁杰等七家之族,武皇太后不许。来俊臣于是独称崔行本罪恶尤重,请诛其一人。

徐有功反驳道:明主既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顺旨,恐损朝廷恩信。

殿中侍御史霍献可是裴宣礼外甥,上前奏道:陛下若不杀裴宣礼,臣请陨命于前!

头触殿阶,血流沾地,以示大义灭亲。太后将欲稍抑酷吏之政,渐息告密之风,于是皆都不听,于是尽赦七臣。

为示重文兴武之风,武则天命南北衙择善射者五人,比赛骑射之术。

时有高句丽降将泉献诚,乃本国大莫离支泉男生之子,入唐后被封为拜右武卫将军,武周天授元年,以右卫大将军兼羽林卫。

小主,

通过较射,泉献诚名列冠军第一,获赏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