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发现锰矿

在沈云峰紧锣密鼓的督促和大量人力的投入下,春耕之前,“丰南号”农场已经初具规模。

房屋已经建起一片,十几户村民已经移居到山下,赤腰瑶寨和十家瑶寨的都有。有了这些人,春耕就可以开展了。

山下和山上有些温差,等于可以错时开展春耕,这样劳力的使用也可以调剂一些,不耽误大面积的种植。

农场基本具备运行能力的时候,在江平江东岸,也就是基地和农场的对面,一座建筑也开始建造。

这将是“丰南号”在山下的第一所学堂,以后既满足在农场居住的“丰南号”职工家庭子弟的就学,也将面对平地瑶村落的孩儿们。

为了不挑动官府及有些人的神经,沈云峰准备将山下的学堂叫做育儿堂,意思就是带孩子的地方。

教育是政务领域的大事,无论官府还是乡绅都盯着这一块,人与人的差别从这里就开始了,上层社会垄断了教育,也就是垄断了未来的上层。

贵族的子女可以通过继承继续当贵族,世家和乡绅们通过科举能够入仕,那寻常百姓人家即使有参加科举的资格,没地方受教育依然是空。

清朝规定五种人不能参加科举,分别是冷籍,就是说三代以上没有中举的不能参加。

府衙杂役子孙,这些人的子孙要避嫌,就是在衙门当差却无功名之人的子孙。

从事乐艺人的子孙,简单说就是戏子的后代。

丐户、疍户的子孙,这些人就是常年生活在陆地和海上小商贩的后代。

还有奴隶子孙也不能参加科举。

寻常百姓人家既然限定了无法参加科举,那又何必去受教育,即使有些眼光的乡绅和富农,也只是让孩子读书认字,期待几代后能有所突破。

像师爷这样的职业,多半都是读书有成但不得科举的人物。